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药品集中采购(以下简称“国采”)已成为推动药品价格下降、减轻患者用药负担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围绕国采的争议和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特别是关于“最低价”这一核心指标的讨论,引发了学界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

国采历程与现状

国采政策背景与初衷

国家药品集采改革,从最低价到价值导向

自2018年启动以来,国采旨在通过集中采购降低药品价格,实现“以量换价”,让更多患者用上质优价廉的好药,初期,国采确实取得了显著成效,部分药品的价格降幅超过90%,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经济压力。

“最低价”成为焦点

在国采实践中,“最低价”逐渐成为评价标准的核心,这种单一的竞争方式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 质量与疗效保障不足:为追求最低价,一些企业可能牺牲产品质量或研发投入,导致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无法得到充分保证。
  • 创新动力减弱:长期以来的低价竞争环境,使得制药企业缺乏足够的激励去进行新药研发和创新。
  • 市场秩序混乱:个别企业在竞标过程中采取不正当手段,如恶意降价、虚假宣传等,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问题剖析与挑战

质量与疗效风险

由于过于强调价格因素,一些低质量的仿制药甚至假药得以进入市场,给患者健康带来了潜在威胁,某些中标药品因质量问题被召回,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用药安全和治疗效果。

创新动力缺失

面对激烈的价格竞争,许多原研药企选择退出中国市场或者减少在新药研发上的投入,这不仅阻碍了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还可能导致未来可替代性药物短缺,影响公共健康安全。

市场秩序恶化

在追求最低价的驱动下,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法律漏洞进行违法违规操作,比如虚报成本、串通投标等行为屡禁不止,加剧了市场竞争的不公平性。

改革方向与策略

引入“价值导向”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必要调整国采的评价体系,从单纯的“最低价”转向更加综合的价值评估模式,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 考虑药品的临床价值:不仅要看价格,还要重视药品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对于特定疾病的治疗优势。
  • 引入质量评价指标:设立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确保中标的药品符合国际先进水平。
  • 鼓励技术创新: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药品给予优惠政策,激发企业的研发积极性。

完善监管机制

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全流程监管,严厉打击各种违规违法行为,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提高透明度,便于公众监督。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借鉴国外成熟的药品采购经验和管理模式,结合中国实际国情进行本土化改造和创新应用,积极参与国际多边合作项目,提升我国在全球医药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国采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其目标是既要控制医疗费用支出又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用药需求,我们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使之更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社会现实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出它的应有作用和价值,为实现全民健康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