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大范围地灾预警,防范未然,共筑安全防线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联合相关部门发布了关于近期地质灾害风险较高的预警信息,此次预警覆盖了全省多个地区,涉及山体滑坡、泥石流等主要灾害类型,提醒公众及相关部门做好防灾减灾准备工作。
预警背景与原因分析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地质条件较为脆弱,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导致部分地区土壤含水量增加,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发、不当建设等也对地质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进一步增加了地质灾害的风险。
预警区域与灾害类型
根据最新发布的预警信息,以下地区被列为高风险区:
- 成都平原及周边地区:包括成都市及其周边市县,如德阳、绵阳等地,这些地区的山区地形起伏较大,降雨后易发生山洪和泥石流灾害。
- 川西高原地区:主要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部分地区,该地区高海拔地区积雪融化迅速,容易引发雪崩和冰凌灾害。
- 岷江流域:包括都江堰市、彭州市等地,岷江流域地势陡峭,河道弯曲多变,暴雨时易出现洪水和塌方现象。
预警的主要灾害类型包括但不限于:
- 山体滑坡
- 泥石流
- 滑坡
- 崩塌
- 地面塌陷
- 地裂缝
- 地面沉降
应对措施与建议
面对严峻的地灾形势,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加强监测预警
- 加密监测频率:在重点区域增设监测点,提高监测精度和时间分辨率。
- 完善预警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和完善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实现实时监控和数据共享。
- 加强会商研判:定期召开专家会商会,及时分析和评估灾害发展趋势,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强化应急处置
- 制定应急预案:针对不同类型的灾害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分工和工作流程。
- 开展应急演练: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实战化应急演练,提升协同作战能力。
- 储备应急物资:提前储备足够的抢险救灾物资,确保关键时刻能够迅速投入使用。
提升公众意识
- 广泛宣传普及: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普及地质灾害知识,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 培训教育:对基层干部群众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识别和处理地质灾害的能力。
- 设立警示标志:在易发地段设置醒目的警示牌和安全标语,提醒过往人员注意安全。
推动源头治理
- 严格规划审批:加强对新建项目的规划审核,避免在不稳定地带进行大规模工程建设。
- 恢复植被覆盖:加大对受损区域的生态修复力度,逐步恢复自然屏障功能。
- 限制人类活动:在地质灾害多发区划定禁建区和限建区,减少人为干扰因素。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持续关注,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效应对各类自然灾害挑战,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